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灭世魔头重生为我师妹第14节(2 / 2)


  可师尊又要他把农家技传承下去,师尊啊师尊,你还不清楚你自己的徒弟有什么病症在身吗?

  谢知棠等了多年,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么聪明又幸运的师妹。

  裴淮序忽似想到什么,脸色比平时更要冷上三分:“谢知棠。”

  他叫了对方全名后,问:“你的病症是不是又加重了?”

  “所以你才着急找个师妹?”

  燕瑶一边走上前取回裴淮序的玉笛,一边慢悠悠地接话道,“不想让农家技断送在自己手上?”

  三年前突然出现在谢知棠身上的病症实在诡异,就连当时还在世的农家沅圣也无法破解,医家陈圣贤束手无策,到现在依然未解。

  这件事再加上沅圣的叮嘱,这些年他们一直小心提防着出现在谢知棠身边的生人。

  “呸呸呸,别瞎说话。”孟昱说,“我们家糖糖好着呢。”

  谢知棠有模有样地拱了拱手:“承蒙各位关心。”

  天边晚霞万丈,少年仿若入画,参差的额发在眉间轻荡。

  他扬起笑容,却是轻松地岔开话题:“为了感谢你们,我决定在今晚的小葱面里卧鸡蛋,不过只有一个,举手,先到先得。”

  跟在他脚边亦步亦趋的小食铁兽第一个举起爪子。

  “好,我宣布,是咱们的卷卷!”

  裴淮序和孟昱还要再开口,燕瑶却是噗嗤一笑。

  谢知棠看上去散漫随性,然而他下定的决心,如山屹立,谁也改变不了。

  她打圆场道:“好啦好啦,你们两可太小看谢糖糖了啊,孟小爷不是说,这师妹连元炁都没有么。若真有人要害糖糖,至少得派个罗天之境的大能吧?”

  “可是师妹好看,”孟昱食指戳心窝,“这叫美人计,专攻心。”

  “好看吗?”谢知棠假装思索片刻,肯定道,“我怎么觉得是特别好看?”

  裴淮序冷哼了声。

  夜幕渐生,屋内不断传来斗嘴声和面的香味。

  海棠摇曳,还未到开放的时月。

  ——

  新生入学的前几日还算得上清闲。井然有序的日程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弟子们熟悉圣贤院的环境、历史与秩序。

  比如,圣贤院共有儒、道、农、兵、医五位先天之境的圣贤,其中农家袁圣于两年前逝世。其余如数家、乐家、阴阳家、机关家、小说家等百余家,则由数名上阶罗天境的教习管理。

  修者以元炁入体,按修炼等级分为人天境、下天境、小天境、天境、上天境、罗天境、先天境,前六境又分高中低三阶。先天境者,超脱世俗凡尘,与天地同在,肉身消逝之日,意识登仙。

  “虽说先天境者早已超脱世俗身份,但兵家的江圣曾是楚国人……”王修欲言又止。

  秦曜的房间里,如忆香正无声绵延。

  如今婳梦不便再为他布梦,便特地送来此香。睡前闻如忆香半个时辰,就能在闭眼时做想做之梦,见想见之人。

  她莞尔一笑:“不过殿下还是少闻一些罢,日后若是真见到思念之人,怕是会分不清梦境还是现实。”

  婳梦的这句话突然闯入脑海中,让秦曜有些烦躁。

  他刚刚淋浴过,乌黑的头发湿漉漉的,垂在狭长的锁骨上。虽披散着发,但深邃的眉宇,刀锋般的脸颊,都散发着震威天下的王者之气。

  不耐烦地按了按太阳穴,秦曜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到圣贤院五圣之一,兵家江瑜的身上。

  尽管他极不愿回忆,但他见过这个人。

  三年前,在青泷死的那天。问情剑高悬半空,悲鸣百日不散。他手下上千修士,竟无一人能靠近剑身半分。

  直到一个白发银簪的女子出现。她步步生风,移形换位,直越过千军而走到问情跟前。

  “一把没有剑灵的剑,竟然也会如此悲伤。”她说,伸手带走了问情。

  女子容颜年轻,不过十七八岁,说话的声音空灵而超然,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她就是能号天下兵器、以百岳为奇门的兵家圣贤江瑜。

  有人说江瑜早与自己的剑灵融为一体,因此容颜不老。

  自从上次从秦怀璋处得知,蛟龙甲在兵家剑林当中,近几日秦曜就一直在筹划着如何能进剑林。

  若能得到兵家圣贤的帮助,显然是最好。但江瑜成圣前是楚国人,不仅如此,她是楚国名将江承彦的孙女,从小熟读兵法,太乙,六壬之术。当年晟楚一战,江承彦宁死不降,被俘后,晟国将领将其曝尸三日。而昏庸的楚君把战败归咎于主将无能,下令将江氏一族满门抄斩。

  江瑜因当时身在圣贤院而躲过一劫。

  秦曜沉思片刻,道:“想得到这位兵圣的帮助,看来是不太可能。”

  “还有别的办法进入剑林。”王修正说着,忽感到门口有人靠近,他与秦曜快速对视一眼,紧接着就传来敲门声。

  是室友长桑权。

  长桑权不知道上官先生是谁,居然能安排上他和秦曜同住。尽管上官先生要他暂时勿动,但他一想到战死沙场的兄弟们,如何忍耐得了。全身戾气上涌,但在王修打开门的一刻又瞬间冷静下来。

  不行,圣贤院内禁止私斗,他不清楚秦曜的实力,如果不能一击必中,他就会被赶出圣贤院,那么一切就都白费了。

  “中厅的书是谁的?”长桑权憋了好半天,开口生硬地问道。

  “是我的。”王修儒雅有礼地回答。他今日进儒学堂,对浩瀚的藏书爱不释手,更发现许多曾经苦寻不得的珍贵书籍,迫不及待地借了十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