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百六十一章 除旧革新(2 / 2)


陈举政在朱定当皇帝的时候就是吏部尚书,后来独孤一方当皇帝,他很快就投诚了,然后又封了太保。现在季阳当皇帝,陈举政也是很快就投诚了,季阳刚开始没有准备,所以留着他办事。

现在季阳准备了一年,已经不需要这种软骨头的三姓家奴。

明朝时的三公没有实权,只是虚名而已,陈举政真正厉害的还是吏部。吏部尚书被称之为天官,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官员考核就是督察院负责,而吏部复考,可见吏部职能的重要性。吏部握住了所有官员的命根子,其实权仅次于内阁首辅,竟然被季阳罢免了。

还有更可怕的,季阳把前朝内阁首辅严昌也给罢免了。内阁首辅的实权比吏部尚书还要大,首辅权利最大的时候,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权。

当然,这种权利不是正规的,而是某位首辅用特殊手法获得。

这一年来,季阳通过批阅奏折可以感觉得到,严昌的票拟总是夹杂私货,而司礼监总是有意无意的提示季阳认同严昌的票拟。

毫无疑问,严昌肯定跟司礼监有私下沟通,企图影响季阳决策。

“严昌,你年纪也不小了,该回家好好休息。”季阳当然不会直接罢黜严昌,而是用这种话来提醒他,要点脸就自己辞职。

严昌闻言神色大变,一张老脸好似枯朽的树皮,最终还是摘下帽子。按照朝廷的潜规则,季阳应该挽留他三次,不过季阳没有玩这套规则,直接同意了严昌的辞呈。

“封太傅辰央为新任首辅。”季阳说道。

辰央的资历比严昌稍弱一筹,虽然也不是什么很好的官,但多少会做实事。

“封工部尚书吴昆为内阁次辅。”季阳说道。

吴昆一来就当了工部侍郎,以他的能力在工部如鱼得水,各种基础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就被季阳升任为工部尚书。

工部在六部当中的实权是垫底的,而且吴昆才二十七岁,许多人站出来反对。但是季阳的皇权太强大了,任由他们说什么,都无法改变季阳的决策。

“废除八股文,从今年开始,科举改为考四书五经,格物算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法律经济十科,按总分排名,按特长任职。”季阳说道。

又是一次大地震,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不知多少读书人吐血三升,大骂季阳倒行逆施,不尊伦理,有的没的什么都骂出来了。

可惜季阳听不到这些人的骂声,就算听到了也不会管他们的意见。很多人学八股文都学傻了,要他们考格物算数,政治军事,真心为难老一辈读书人。

不过年轻一辈还是有机会的,从现在开始放下八股文,读有用的书。

“四书五经由礼部出题,格物算数由工部出题,政治由吏部出题,经济由户部出题,法律由刑部出题,军事和天文地理由兵部出题。六部赶快拿出一个章程来,你们是做什么的,就出什么题目,内阁审议后交给我看。”季阳说道。

“臣遵旨。”六部和内阁官员回道。

从官员考核到科举改革,文武百官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现在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季阳不喜欢虚浮的东西,他要的是能做实事的人才。

不等他们松口气,季阳又道:“朕决议,把地方官考核除功过和德行之外,改为地方粮食生产总量,经济总量和税收三种。”

以前官员考核只算税收,很多官员为了完成业绩,死命压榨百姓。现在季阳要算粮食和经济的生产总量,总量这个东西就不是能压榨出来的,必须做实事才行。

为避免官员报大数,税收还是要算在考核当中的。

“粮食和经济生产总量,这个怎么算?”官员们都懵逼了,官府没有下乡,根本管不到乡镇一级,连田亩都弄不清楚如何算得出生产总量。

“很简单,叫各村镇,县城各自统计,逐一上报。”季阳说道。

“乡镇偏远,若是乡镇士绅弄虚作假,县城的官员如何管得到下面。”辰央站出来道,此时乡镇没有官府,帮忙收租的一般都是士绅地主。

“如何弄虚作假,报少还是报多?”季阳问道。

“依圣上的法子,若是报多了还好,就怕士绅报少了县衙门要挨罚。县衙门哪里管的了偏远乡镇,这可十分冤枉。”辰央说道。

“朕就不信,这一年到头的,县衙门的老爷们下乡走一趟会累死。”季阳说道。

“微臣该死。”辰央吓得马上弯腰低头。

“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如此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官府下乡。”季阳说道。

为何古代官府不下乡?有的说税收不够养不起,有的是交通不便不好管。

季阳认为都不是理由,乡村能养的起几个大地主,还能养不起几个村官?官府下乡之后,对税收的掌控更加紧密,自然可以收到足够的赋税。

至于交通不便的问题,以季阳这套考核制度,量他们也不敢乱来。

报少了就罚,报多了得多出税收,赋税都是按比例来的。

至于为何要算粮食和经济生产总量,是怕当地官府偏重农业或商业。假如只考核经济总量,官府为了赚钱改稻为桑,岂不是祸害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