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5节(1 / 2)





  遂将一切关于此役奖赏的折子先压下,去信问陆辞,是愿再在边陲留上一段时日,还是愿立即回返京师,借这军功,往上晋上两级。

  至于回京后的具体官阶和职位,赵祯尽管还未想好,却理所当然地认定要将小夫子安排到身边来:最好是能时时刻刻召来问策,闲时还能倾吐心事的亲近。

  说实话,经这回结结实实的一吓,他固然对小夫子从未展示过的能耐大为佩服,刮目相看,但也受够了提心吊胆的滋味了。

  还是将人放在眼皮底下,才能放心。

  但不知为何,赵祯总觉得小夫子不会答应。

  陆辞的容貌气质,虽是毋庸置疑的温和儒雅,做事却与之截然相反,是个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

  观其之前递过的奏疏里,所列方策可谓环环相扣,少说也得个三五年才能能达成。

  若换作旁人,赵祯自是能免了询问这多余的一步,万般笃定对方绝对愿意早些回京,而不是继续待在烽火狼烟的边陲受苦受累。

  但在陆辞身上,赵祯却想,恐怕小夫子不会乐意半途而废,就此接受提早调任回归京中了。

  “……不知小夫子意下如何?”

  陆辞读到这句,不禁莞尔一笑。

  这正是挠到他的痒处了——说白了,在这些天来,他不惜给滕宗谅安排得满满当当,迫其将他安排下去的各方各面都熟悉一边,甚至连多余的喘气功夫都没剩,不就是担心自己被提前调任后,只剩好友一人难免独木难支么?

  现有了能与滕宗谅一同在秦州待到三年资满的选项,自是再好不过了。

  陆辞纵知晓提供这一选项的小太子,心里绝对是盼着他早些回京的,也还是不得不让对方失望了。

  倒也有出自为对方考虑的缘故:官家为将他谪至秦州,不惜大病一场,如今又卧病在床。

  若太子有违官家意愿,强行将他召回的话,即便有军功撑着,旁人难以反对,却不碍着他们对太子的‘忠孝’多加置喙。

  况且,当他留在京中时,小太子好像太黏糊了些。

  唯有在他离汴京远些的时候,小太子身上才会出现突飞猛进的成长。

  ——于情于理,都得留在秦州了。

  陆辞解决了这桩犯难的事,心情很是松快,继续念信。

  赵祯紧接着又问起,关于狄青的赏赐,当要如何处理?

  按常理而言,以狄青在那一战中惊才绝艳的发挥,破格将其纳入军中,再予以提拔一从八品的武官职位,对未经遴选,只是一介白身的狄青而言,已是极厚的恩赏了。

  但赵祯亦记得,小夫子对那义弟常是赞不绝口,且不仅安排几位义兄帮忙、还不时亲自辅导其课业……显是无意令其入伍从军的。

  赵祯灵光一闪下,索性在信中如此提议:“……不若待小夫子回京后,亲自主持新式制举,我再下诏,赐其于制举军谋宏远武艺绝伦科免阁试应举,何如?”

  陆辞念及此处,不免意动。

  作为教授狄青最久的人,他对狄青的课业水准,自然最有发言权。

  策论还好,有远游各地的积累,亲而不懈地练习,又在他的强行拉拽灌输下,绝对称得上是上了正轨了。

  但在诗赋方面,却鲜有长进:现今就是个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才能不足,唯靠勤奋来补。

  却并不是柳七和朱说在辅导他时不够用心:而是纯粹是因前两者于诗赋一道上,是可流照汗青的奇才,灵感和才赋本就一绝,又不似陆辞般擅归纳和专攻性教导。

  再加上诗赋本身便是讲究‘灵气’和细腻,放在思路简单粗暴的狄青身上,自是难以入门了。

  然贡举重诗赋,轻策论,自己当初虽侥幸中了举,却托了押中题以及受柳朱二人文气熏陶的福,并不能指望狄青也有他的好运气。

  就连狄青,对自己的程度如何,一直都有个颇为清晰的了解:哪怕用最乐观的态度进行估计,至少也得考个三五回,遇上运气好的话,也许能险险地吊在第五甲尾巴上的程度了。

  制举固然是公认的难,应与中举者都寥寥无几。

  但可想而知的是,有太子的话放着,等狄青应举时,定是畅通之门大开:主考官为陆辞,又得太子免去最棘手的应举程试和阁试部分,只需通过最侧重太子意见的御试……

  太子就差没挑明了说,要给予狄青制举及第的出身作为奖赏了。

  制举远直入武职要好的多,虽比贡举进士要次上一等,但后者对狄青而言是希望渺茫,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明显是最好的出路了。

  尽管他对历史上狄青的命运记得的并不多,但也不难猜出,在大宋这文尊武卑的大风气下,恐怕不会有多自在。

  陆辞将赵祯的信彻底念完后,又从头到尾地重新阅读了几次,确定没有遗漏的信息了,便认认真真地写起了回信。

  足足用了一炷香的功夫,才将一封不逊于来信厚度的回信写好。

  他先对小太子的临场应变、火眼金睛进行了真挚的表扬,欣然接受了小太子给他提供的留在秦州的选项,又对吐蕃一战的一些有趣细节进行了讲述……

  唯一只在狄青的安排上,暂留下一片空白。

  他虽认为这是最合适的选择,但还是打算等狄青回来,再问问对方的看法,最后做决断。

  毕竟等过了这年,狄青虚岁也满十五了。

  不再是得凡事靠他做主安排的小兔崽子,而是个……大兔崽子了。

  陆辞欣慰地想,自己虚岁十五时已赴贡举,狄青也该有权力为自己的前途谋划。

  身为家长该做的,无非是在边上给予意见,可不是一昧干涉了。

  这么一搁置,便是整整一月。

  待由曹玮率领出征、声讨诸部落的五千精兵,携累累战果,意气风发地归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