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30节(1 / 2)





  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冲着公祖来,以这一拙劣借口为契机接近公祖,求名职的学子;还极有可能是似张元吴昊之流的,投奔敌国,叛祖逆宗的细作,要谋害公祖。

  他不着痕迹地上前一步,巧妙地挡在了公祖跟前,面色沉静道:“你既认错人了,何不速速退下,寻你真正的恩公去?”

  包拯急道:“但——”

  陆辞失笑,定睛再看了这一白白净净的小书生几眼,于脑海中过了一圈,没找到对应的面孔后,摇头道:“你确实认错人了。”

  他难道真的认错了?

  包拯眼底掠过片刻的茫然,又瞬间化作坚毅。

  若换作相貌平平者,他许还会迟疑更久。

  但那日,即使只是惊鸿一瞥,似恩公那般容貌气质具是一绝的,令人见之难忘,世上能有几个?

  定是恩公品性高洁,仁善好助,不将助人的恩惠放在心上,才认不得他。

  “恩公贵人事忙,许是忘了。”他满怀希冀地看向无奈笑着的陆辞,试图唤起对方些许回忆,讲述道:“三年多、近四年前的庐州码头上,若无恩公给予在下整三贯做路资,在下饶是取了解,也无余钱再雇船只前往京城应省试……”

  ……咦?

  陆辞听着听着,还当真觉得有那么点耳熟了。

  “虽不知当日恩公为何令仆从传出‘雷锋’作名讳,”包拯已认定了,这位声名远扬的陆秦州,定是因高风亮节,不愿受惠者思恩图报,才留的假名,只不在口头纠结此事:“然在下当日亦曾有言,如若侥幸得有所成,定要登门拜谢。”

  在听到‘雷锋’二字后,陆辞那关于昔日的浅淡记忆终于轰然回笼,变得无比清晰。

  狄青显然也想起来了,脸色变得微妙起来。

  面对把那随口胡说的名号记得一清二楚、还找上门来的较真报恩人,陆辞嘴角一抽,甚至还有些蛋疼。

  ……自己当年怎么就跟个中二病似的,非要折腾出那么多戏呢?

  该不会哪天还会冒出个找红领巾的吧?

  包拯讲述往事时,眼睛一直盯着陆辞不放,自然也未错过陆辞面上那细微的神色变化。

  这下,他是完完全全确定了,那惦记了好些年的‘雷恩公’,绝对就是眼前的‘陆恩公’。

  他深吸口气,如释重负地再揖一礼,恳求道:“……还请恩公莫让在下成那言而无信之徒。”

  陆辞轻咳一声,没好意思解释自己胡诌名姓的原因,只坦言道:“是你误会了。你当日所遭之祸,多少同我清查舶司受贿一案有关。令你无辜受牵扯连累,险些误了前程,我自当为你解祸,而万万谈不上于你有恩。现知你金榜题名,我心亦慰,至于登门拜谢,我着实当不起,实在不必。”

  对于陆辞的这番说辞,包拯显然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清查舶司受贿一案,恩公分明造福于万千黎庶,是去除附骨之疽、于长久极有裨益的义举,怎么能说令他受了牵扯之祸呢?

  只是恩公心如皓月,执意不愿受他谢意,他也不好强人所难,执意勉强。

  包拯思来想去,面上神色无比纠结地变幻来变幻去,最后定格在一副任谁看都能瞧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表情上,冲陆辞长揖一礼:“既是恩公所言,在下定是信的。”

  陆辞:“……”

  在这么说之前,劳烦你装得再像一点。

  第二百三十八章

  包拯被陆辞三言两语打发走后,行在路上,神色淡然,心里却还在认真琢磨这桩巧遇。

  不好在恩公不愿承他回报,也未说出宅邸所在,好容他登门拜访;

  好则好在恩公为此地知州,需在衙署办公,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苗。

  日后更是他的顶头上司,如有要紧公务需当面汇报的话,亦是避不开的。

  ……若是政绩亮眼的话,没准还能被多召来州治几次。

  思及此处,包拯不禁有些跃跃欲试。

  而回归眼前,先前那去香水堂的打算,自是变了。

  既然方才碰上了恩公的面,足证其正值休沐。

  即使前去衙署,也注定见不着人,办不成事。

  索性先回到客栈,不慌不忙地做个休整,明日再以不失礼于人的清爽面目,正式见过恩公。

  包拯如此计划着,就近择了一间客栈。

  问过掌柜后,得知旅客众多,以至于仅剩一间上房,他不得不忍痛要下。

  等洗浴过后,一身清爽,他赶忙要了一壶茶,旋即将未读完的那本书从包袱里取出来,放在桌上摊开。

  然而盯着看了半天,却始终半行字都看不进去,心思全飞回今日刚见过的恩公身上去了。

  等心绪由激荡渐渐转为平静后,包拯不由得想起那位行踪古怪的王尚书,这一路上所表现出的那份对陆秦州再明显不过的敌意。

  可想而知的是,即使百姓安居乐业,秦州愈发富强的事实摆在眼前,对方也是不愿相信的,而是要铁了心对恩公不利……

  包拯陷入了沉思。

  而遭他无意地扰了生辰筵席的狄青,此时与陆辞并着肩,亲亲密密地坐在靠窗的一张矮桌旁。

  他面上好似一派镇定,胸腔内却已乱如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