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63节(2 / 2)


  说什么都晚了,当天李士彬父子曾经浴血奋战过,李怀宝当场战死。而李士彬在被捉之前,做了一件对整个战局、对整个鄜延路安危都至关重大的事。他派一个心腹部下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马上逃往延州城,一来逃命,二来要向范雍报告军情。”

  第三百九十九章

  仅仅用了三日功夫,狄青所率人马,便抵达了距水洛城不过十里的一处山包上。

  在有王韶那惹来诸多后续口舌的前车之鉴的情况下,经陆辞等人的大力推动,加上狄青的制举出身、文官身份也予以了一些便利……

  赵祯早于半年前就已下令,恩准不设内臣督军,将全盘指挥权完完整整地交到了他手里。

  况且反对他变向行军的人终归只在少数,倒是身为他左臂右膀的张亢与种世衡都极为赞同,很快便平息了那些个不满牢骚。

  当水洛城近在眼前时,狄青忽不急了,甚至一反之前的紧迫感,下令让各营就地扎营,暂作歇息。

  跋涉数日、终得喘息机会的将士们纷纷坐着啃起了干粮,而狄青则将张亢与种世衡唤到一边,直截了当地询问道:“我若让你们点五千人,往周边蕃寨一趟,试召集那数万蕃兵的话,能有几分把握?”

  张亢嘴角微抽,不甚乐观道:“至多三成。”

  能从容地游走在唃厮啰治下的蕃、宋、夏三境边缘,仗着有一股不容小觑的兵力,可谓占尽便宜的这几股蕃民,显然都老奸巨猾得很。

  先前之所以会向招抚他们的郑戩使者躬身,多半是瞧在两线战局日渐明朗、辽夏难敌宋蕃二势的份上,才假意臣服,以免叫士气如虹的宋军伐夏时‘殃及’。

  既是这般见风使舵的存在,当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宋军因一时麻痹大意、竟就轻易被夏军夺走如此一座壁垒时……

  可不得做壁上观,重新对宋军那忽高忽低的战力进行评估?

  不过他们这份明哲保身、又带了几分有恃无恐的做派,倒也不完全是坏事:他们不见得乐意真为宋军冲锋陷阵、正面迎击那天降神兵似的夏军,也不可能愿为有着世仇的夏军对大宋反戈一击,从而把近邻给彻底得罪了。

  “那便不必去废那功夫了。”

  狄青对这答案并不意外,果断地放弃了驱使蕃兵的念头。

  他紧接着将话锋一转,与二人商议起军情来:“何以破贼?”

  这座曾让郑戩一派不住鼓吹的城寨,如今落入敌手,就一下调转头来,结结实实地挡了他们的道。

  种世衡不假思索道:“不论那部曲由谁统领,其目的不外乎要借此径入大宋腹地,绝不会在此多做逗留。”

  此处边境的守卫皆依托于密集分布、可相互呼应的宋寨。

  在速战速决后,哪怕水洛城再好,夏军都将面对随时要支援来的临近宋军,岂不是自投罗网?

  但凡不是个疯傻的,都将在补充军备后,继续南下。

  张亢深以为然道:“不错。水洛城一破,他们必将集中兵力,朝守备薄弱的腹地突进,城中至多留上数百员唱那空城计,迷惑我等罢了!”

  狄青微微点头。

  于是只稍休憩了一个时辰,他便重新整军,循着地上的新鲜马蹄印,继续朝南追去。

  在他们风风火火地抛下身后的水洛城后,又过了半日,临近军寨才终于商议出个结果来,两位各点了三千兵马的军都指挥使姗姗来迟,围住了早已人去楼空的水洛城。

  而浑然不知早有人一路风驰电掣,追在了夏军主力后头……

  狄青领追随他时日最长的六千前军,轻骑上路,快速而隐秘地朝环州推进;张亢将次军,以步卒为主,随后跟进,随时准备听令支援狄青的前军;种世衡资历最轻,负责将后军,主理辎重的输运。

  除了最初还能寻着一些夏骑兵留下的蹄印外,很快狄青就发现狡猾的李元昊也意识到这点,亡羊补牢地故布疑阵,不仅有绕行山路、靠浓密草植掩饰大军蹄印,更有假意分兵、往不同方向奔去,来混淆视听的举动。

  不过追到环州,面对一座当初因毫无防备、已然被忽然而至的夏军速攻而被糟蹋得千疮百孔,哀鸿遍野时,狄青也未曾停下脚步,只派人传信于后头的张亢,令其尽快赶至此处,分出一股人来收敛残局,便继续往前追去了。

  主帅都不分日夜地一路疯赶,底下兵士岂敢有半分懈怠?

  自然也只有跟着狄青,跟不要命地往前猛冲,所有的苦都先堵在了肚子里。

  但他们实在不懂:狄将军究竟在急什么?

  此时若张亢或种世衡也在前军,或许就能看出狄青为何这般火急火燎了。

  ——这支孤军深入的夏军,自然不可能是自寻死路,而恐怕是一场孤注一掷、意在汴京的围魏救赵。

  一旦突袭汴京的大胆计划得逞的话,势必要逼得东西线军士不得不投鼠忌器、宋蕃盟军分崩离析、宋军自行退兵还算事小,若是陛下落入夏人之手的话……

  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夏军剑指汴梁的惊人谋划,不过是狄青自个儿的猜测罢了。

  当他为李元昊‘设身处地’地作想时,唯独这种疯狂的解释,才符合对方的一贯作风。

  在东西线胜券在握的背景下,猛然提出这么一个让常人难以相信的假设,是根本无法说服朝廷增兵防守,更无法调动周边州县的兵士的——更遑论这军机十万火急,经不得半分延误,哪有传递回京、由陛下召来宰执细细商议后、再去做决定?

  可狄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他宁可在毫无凭据的情况下,去拼上了这两年多来靠军功攒下的所有功绩与名望,甚至可说是押上了身家性命,也要彻底杜绝了这一线翻盘的可能。

  在双方皆是精锐骑兵的情况下,狄青晚了那支夏军足足三日的路程,按常理而言,是不可能追上的。

  万幸的是,对方既是孤军深入,又是目标明确,除却在水洛城的那次取巧外,几乎一路都在避免与宋军镇守的主力交锋,且都目光毒辣地捡了守卫最薄弱的寨子突破。

  如此一来,便不可避免地绕了不少路:相比起靠官印与文牒即可在本国境内畅通无阻的狄青,要耽误上了不少。

  再靠一路夺命狂奔,狄青的这支前军已不知甩出中军多少里,提前敌军一步,来到了堪称进入中原腹地的最后一道关隘——渭州平凉。

  即使战事未休,但在未被波及的平凉城中,却是处处张灯结彩,锦绣交辉,光彩争华,欢歌盛舞。

  这群尘土满面、疲惫不堪的将士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就在他们拼了老命赶路时,上元节已不知不觉地到来了。

  城里的红火,更衬得城外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