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八十三章 未雨当绸缪(1 / 2)

第八十三章 未雨当绸缪

“主公,今年夏天我青州确实雨量偏少。[燃文书库][]最北的渤海一郡,降雨量大概只有往年的三成。其他六郡国,从北到南,雨量逐一增多。但总的来说,都比去年偏少。最多的也不足往年的六成。”

国渊国子尼,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曹‘操’屯田制的最终完善者,将屯田制推向了大成。蒋通作为穿越者,因为对国渊有这么一个印象。所以直接将其任命为典农从事,将整个青州的农业生产‘交’给了他。

和后世农业部‘门’不怎么受待见不同,在这个时代,负责农业生产的官员可谓位高权重,但是相应的,责任也极其重大。在这个全社会90%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的社会里,农业生产一旦出了问题,政fu收不上来钱粮养不活官员和士兵还是小事,吃不饱的农民起来造反才是大事!但是蒋通毕竟是穿越者,在后世从来没有过吃不饱的恐慌,本质上对农业的重视确实不是很够。加之又年年听到蒋‘蒙’那里“大熟!大熟!入库几百万石”之类的汇报。所以国渊最近这些年在他面前出现得很少。

“雨量减少如此之多?为何我青州的夏税、秋税还能正常征收?而且子尼你也没有向我汇报这事?”

听到蒋通的质问,不光是国渊,连在旁边的荀彧也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但是国渊还是躬身回答道:“这得全赖主公当年在渤海组建了渤海建筑大队,有了这个组织,郡内所有的徭役几乎都不用‘抽’调农人了,小农冬季就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主公又在渤海乡间组织农社,让小农在冬季农闲时节在村社之间兴修水利。故而渤海郡虽然今年夏季雨量减少,但是水利设施完善,所以最终全郡小麦仍是大熟,没有怎么减产。至于青州南部六郡国,因为人口极少,现有的大量荒地都无力开垦,所以现在青南六郡的农民,都集中在河流两岸、水源密布、土地‘肥’沃的地方。因此虽然雨量减少,但也没有减产。也正因为如此,渊也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惊动主公。”

“将军,彧有一言。将军乃是统领十一个郡国的车骑将军。每日事务繁忙,不应过于纠结于细节。今年我青州雨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水利设施完备的情况下,已经将其完全应对过去。府库的赋税没有减少,小民的生计没有受到影响。将军就不应如此细细询问。否则,还要我等属官作甚?”

蒋通被荀彧噎得相当难受!怎么?这个时代的大汉官吏这么有脾气?后世的官员们不是没有被领导惦记都还想方设法在领导面前晃悠,生怕领导忘了自己么?怎么自己难得的过问一下农事,这荀彧和国渊还嫌自己管得多了?

不对!不对!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不是荀彧和国渊的‘操’守问题,也不是今年收成的问题。蒋通只是隐隐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点不安。冥思苦想了许久之后,干脆不想了——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老子穿越之前也没下过田啊!

“文若,子尼。通有一问,若是今年的雨量偏少,会对来年的农事产生什么影响呢?”

这话还真的把荀彧和国渊给问到了。两位都是世家子弟,管理几百万农民,协调好农民彼此之间的关系,组织好他们进行生产,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具体的农业常识,这两位从来没有下过田的公子哥,那当然是不知道的。

“呵呵,农事无小事,为了慎重起见。”蒋通转过头来对着身后的糜芳吩咐道:“快马出城,在附近找几个老农回来。最好是齐国土生土长的老农。”

黄飞之后,蒋通的第二任亲兵队长糜芳,其踏实勤奋方面比起黄飞来要差了许多。但是聪慧变通的能力,使得他也做得不比黄飞差。只是小半个时辰,糜芳就带了三个头发灰白,衣着朴素的老人进入了车骑将军府。其中一个老人‘裤’‘腿’上卷,小‘腿’和草鞋上还有不少泥垢,分明就是从田里直接给带过来的。

“呵呵,老人家请坐,本将是车骑将军蒋通,这位是青州别驾荀彧,这位是青州典农从事国渊。我等请三位前来,是有事相询。还望老人家不要慌张。”

三个老农这辈子哪里有过和蒋通这样的上官面对面‘交’流的经验,虽然蒋通荀彧国渊等人都是和颜悦‘色’,但还是紧张得不行。蒋通等人好一阵抚慰,才让这三个老农开了口。

“将军,若说雨量减少对今年收成有啥影响,那是没有的。现在这齐国只有十来万人,其中很多都是官吏、军士,真正种田的不超过八万人。这点人,比起当年黄巾‘乱’起前的五十多万人真是少了太多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大家种田,都是紧靠着淄水、浊水、巨昧水三条河流。因为这些田地‘肥’沃,产出高啊!大家心里都明白,俺们齐国在将军的治下肯定是会很安定的,以后人口必然越来越多。这个时候还不赶紧趁着人少把靠河的土地给占住,以后人多了,再想有这样的好地就难了哦,将军,小老儿又说远了。嗯,以小老儿多年种田的经验来看,夏天的雨水这么少,到了秋冬季节,各地小的河流、湖泊会出现干涸,大的河流、湖泊虽不至于干涸,但也往往会水面缩小,形成比较大的滩涂滩涂”这个老农东拉西扯不断偏题歪楼终于说到这里后,神‘色’突然惊恐起来!非但他的神‘色’惊恐,其他的两个老农也面‘色’大变。三个老农彼此对视一眼后,动作迅速统一的齐齐跪下,不住的向着蒋通等人磕起头来!

“老人家,老人家请起。有什么事好好说。”不是说汉代的人不喜欢下跪么?刚才这三个老农见到本将的时候虽然全身怕得打抖,但也没有跪啊。这会是干嘛呢?

“将军,诸位上官!雨量减少,河流湖泊面积缩小,形成大量滩涂后。诸多鱼虾无法在水中生存,只能幻化成蝗!来年,来年,来年必发蝗灾!”

蝗灾!

这两个字当场就把蒋通、荀彧、国渊和糜芳给惊呆了!荀彧等人不说,就说蒋通这个穿越者,以前在电视里也是偶尔看到过遮天蔽日的蝗虫瞬间将上万亩农田啃得渣都不剩的震撼画面,说起来,穿越以前电视里怎么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容易发生蝗灾?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往往是蝗灾的发源地?狗日的,老子青州这块地盘不就是后世山东省的主要部分嘛!还有新收进来的几个冀州的郡国,现代河北省的简称叫什么?冀!原来老子完完全全的坐在中国最大蝗虫发源地上!

说起来老天爷已经很厚爱蒋通了,他以前的地盘渤海郡,属于后世的河北、山东‘交’界处。算是蝗灾的重灾区,但是从中平二年(185年)到初平三年(192年),整整八年,老天爷很给他这个穿越者面子,这八年几乎年年风调雨顺,搞得蒋通都一度认为农业生产只需要做好组织管理,科学种田啥的就行。几乎完全忽略了自然灾害的问题。可是问题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恰恰是农业灾害发生得最频繁的国家,没有之一!

农业生产具有分散‘性’的特点,从经济特‘性’上说,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家,天然的带有分裂‘性’——没有全国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割据势力离开了中央能够很容易的独立生存。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割据政权都能存活很多年。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五千年历史里,虽然分分合合不断,但总的来说,却又是统一的时候居多。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恰恰是频繁的自然灾害促进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的人们,虽然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总是会努力的统一在一起。

农业灾害一旦发生,其‘波’及范围极大。如果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领土面积狭小,一旦发生农业灾害,那就是全国受灾,全国死绝!而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因为领土的广大、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会导致任何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不管怎么受灾,始终都只是局部受灾。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fu的大一统王朝,就可以发挥其调度功能,从没有受灾的地区调拨粮食向灾区输送。所以,中华帝国的固有领土始终在数百万平方公里以上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这样的话,选择了农业做为民族主导产业的华夏族,早就死绝了!

历史上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公元六世纪,北魏分裂。宇文泰拥立元宝炬建立西魏。西魏刚刚建国的时候,领土只有关中狭小的一隅之地。结果建国没多久就发生蝗灾,全境绝收。全国受灾的西魏那一年治下人口死亡十分之九!宇文泰接受手下的建议:趁着士兵们还没有全部饿死,死中求活,集结全国兵力一万人(真的只有一万人,其他的都饿死了),向拥兵三十万的东魏主动发起进攻——与其为仇敌的东魏,领土面积广大,虽然那一年也受灾,却只是局部受灾,粮食还是不少的。所以宇文泰的这一次出兵目的非常明确——不求攻城略地,只求抢夺粮食活命。天幸宇文泰,这一仗西魏打赢了,这个政权就此生存了下去。但是从此以后,西魏,西魏的继承者北周和隋,都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最强的统一意愿。最终也是隋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开始的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漫长的分裂局面。

所以,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仅仅是因为这一点,不管不同省份的人彼此之间多么看不顺眼,多么讨厌。但是总会统一在一起。在这块自然灾害频繁,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大家选择了农业为国本,不抱在一起取暖,就等着哪一天集体饿死!

说到蒋通这个时候,蒋通手里说起来拥有十一个郡国,但是这点地域面积在蝗灾面前还是不够看的。所以荀彧、国渊、糜芳等人听到三个老农异口同声的说出“蝗灾”两个字的时候,脸都吓绿了!

国渊最先反应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脱下自己的头冠,披头散发的双膝跪地:“罪人国渊,玩忽职守,差点酿成大祸!天幸主公发现渊的疏忽渊惭愧无状,恳请去职!”

“子尼,风调雨顺的时候不去职,这时候蝗灾将来的时候却要去职,这算是有担当么?”蒋通知道这个时候国渊惶恐惭愧到了极点,温言劝说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用‘激’将法了。

果然,国渊听到蒋通这话,立马跳了起来:“主公,是何言也!主公放心!本次蝗灾消退之前,渊绝不再说去职一事!”